|
首頁 | 討論區 | 最新話題 | 搜尋 | XML | 登入 |
Blueimp » 列出所有討論區 » 討論區: 工作甘苦談 | |
|
此話題中所有文章數: 1 [ 話題狀態: 一般 ] | |
|
八年級生告白:我的人生動彈不得關鍵的十年在一份罕見的人類發展研究裡,波士頓大學與密西根大學審視許多知名成功人士晚年所寫的回憶錄,用意在於歸納出這些人的「個人重大經歷」,找出那些對他們日後人生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與人物。雖然這些人從出生到死亡發生過無數的重要事件,但是對他們日後人生影響最廣的事件,大多都發生在二十至二十九歲之間。 聽起來好像很合理。因為二十幾歲適逢我們離鄉背井或剛從大學畢業,開始獨立生活、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;這段時間我們所做的事,決定了我們未來會成為怎樣的人。成年以後的人生甚至就像是個人重大經歷的一長串延伸:隨著年紀漸長,我們愈能掌控自己的人生。但事實並非如此! 三十歲以後,「個人重大經歷」逐漸變少。此時我們即將或已經離開學校,並開始在工作上投注更多時間──或是決定不再投注。我們或周遭的朋友有的已經有穩定的感情,或是已經成家。我們或許有了自己的房子,或是受制於種種責任的束縛、未來難以做任何變動。約莫80%的人生大事發生在三十五歲以前,所以說,三十歲以上的人多半是延續二十幾歲時所做的決定,或只做微幅調整。 然而諷刺的是,二十幾歲時的我們可能感覺不出這段日子的重要性。多半人都以為,人生的重大經驗來自重大時刻以及可遇不可求的機運;事實沒那麼簡單,人生的重大經驗不是這樣來的。 前述的那份研究指出,那些決定事業成不成功、家庭富不富有、個人幸不幸福等重大且影響深遠的事件──短則幾天,長則持續數週、數月,在它們發生的當下,幾乎毫無戲劇效果可言。這些經歷在當時很難看出重要性,不過當事人日後回想起來,便發現這些事件其實決定了他們的未來。大致來說,二十至二十九歲的重大時刻決定了我們的人生,而且當它們發生時,我們不一定知道。 二十幾歲不是過渡期 人不會自動變成大人,大人是做出來的。 -凱 – 海莫維茲(Kay Hymowitz),社會評論家 凱特剛從大學畢業時,便打算趁二十幾歲這幾年好好闖盪一番,父母也極力鼓吹她這麼做。她的爸媽大學一畢業就結了婚,凱特的父親找了一份與大學所學相關的會計工作,母親則全職在家把四個小孩帶大。這幾年來,凱特一直試圖彌補父母當年錯過的二十幾歲人生;不過,雖然她認為自己應該把握人生,大多時候卻感到壓力與焦慮。她說:「我的二十歲人生動彈不得,沒有人告訴我這段日子會這麼難熬。」 我非常看重二十幾歲的人生,不願眼睜睜看著凱特這些二十來歲的人虛度。身為一名專攻成人發展的臨床心理醫師,我見過無數名對未來沒有目標的二十幾歲年輕人,白白浪費了多年光陰。更慘的是,許多人在二十幾歲時缺乏願景,到了三、四十歲必須付出慘痛代價,因而難過不已──包括工作、感情、經濟、繁衍後代等各方面的代價。 我喜歡凱特,也想幫助她。我向凱特說,多數治療師認同蘇格拉底所說的「未經檢驗的人生並不值得活」;但我認為,另一句較少人引用的話更為貼切,那就是美國心理學家薛爾頓.柯普(Sheldon Kopp)所說的「未曾活過的人生並不值得檢驗」。我告訴凱特,若我只是坐視她最關鍵的歲月一點一滴流逝卻什麼都不做,這是很不負責任的。 幾次會晤之後,某天凱特非常難過且激動地來到我的辦公室。坐在沙發上的她一邊凝視著窗外,不安地移動雙腳,一邊描述上週日她和四個大學友人共進早午餐的經過。其中兩位來這裡開會,一位前陣子在希臘錄製博士論文所需的搖籃曲,才剛回國,另一位則帶著未婚夫亮相。坐著聊天時,凱特環顧四周,覺得自己不如她們。她也想和這些友人一樣,擁有一份工作、一個明確的目標或是一個男朋友;於是聚餐結束後,她立刻連上分類廣告網找尋機會,並把週日剩下的時間全耗在上頭。不過,大多數的工作(和男人)看起來都不太有趣;即便看到少數有趣的,她卻開始懷疑自己得不到。當晚入睡前,凱特覺得自己彷彿遭人背叛。 在我辦公室裡,她表示:「我二十歲的人生已經過了一半;然而,和她們坐在餐廳時,我卻發現自己沒有什麼成就可以展現。我沒有像樣的履歷表、沒有男朋友,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在這個城市做什麼。」她抽了張衛生紙開始啜泣。「原以為自己很清楚要走的路,其實還差得遠呢!一想到這裡,我真的覺得很受挫。要是我之前能夠更……該怎麼說呢?……更有企圖心就好了。」 對凱特來說,還不算太遲,不過的確得加快腳步。到療程結束前,凱特已經搬進自己的公寓、拿到駕照、有個穩定交往的男友,並且在非營利組織從事募款的工作。在最後幾次的會談裡,凱特感謝我幫助她回到正軌。她表示,她終於感受到「同步即時」過日子的真實感。 佛洛依德曾說:「愛與工作,工作與愛……人生不外乎就這兩件事。」而且,這兩件事成形的時間比起過去還來得晚。 以凱特的父母來說,在他們二十幾歲時,結婚生子的平均年齡為二十一歲。當時多數人的最高學歷是高中畢業,少數為大學畢業,年輕父母的重心會放在賺錢維持家計。由於單一收入通常就足以養家,所以只需男人外出工作,當時有三分之二的女性留在家裡當全職主婦。而且,那些在職場上打拚的男男女女,幾乎一輩子都待在同個產業裡。再者,在那個年代,美國中等家庭的房價大約是一萬七千美元。在那個年代,離婚率與服用避孕藥的比例才正要開始飆升。 接著,不過差了一個世代,整個文化就出現劇變。方便簡易的節育計畫唾手可得,於是女人一波波湧進職場。到了新的千禧年前,三十歲以前結婚的人大約只有一半,有小孩的人比例也相對降低,二十幾歲頓時成了新興的自由世代。我們開始聽到兩種聲音:有人認為上大學太花錢了,沒那個必要,也有人覺得唸研究所變得更加重要;不論是前者或後者,都代表了一段「時光停止」的世代。 過去數百年來,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向來都是從兒子女兒的角色直接變成丈夫與妻子。可是,不過短短幾十年,就衍生出一個新的發展階段。現在的二十幾歲年輕人一如凱特,每天醒來發現自己卡在某個時間點,介於與父母同住老家以及自置房產之間,實在不清楚自己該如何度過這段日子。 有人認為二十幾歲其實是青少年的延伸,有人則稱他們為「成人初顯世代」(emerging adulthood)。這種所謂的成年期時程轉變,將二十幾歲世代降級為「未成年的成年人」(not-quite-adults),因為他們還無法負起應付的重大責任。於是,像凱特這樣的二十歲世代,就因為這種集體催眠與誤解而迷失,錯以為二十幾歲的人生無關緊要;但事實上,這是我們成年生涯裡最關鍵的十年。 現在的二十世代雖然比起前人受到最高的教育,卻只有少數人在大學畢業後找到工作。許多基本職務已外包到海外國家,二十世代要想在國內謀得一職,變得難上加難。加上承包經濟盛行以及人口增加,失業率達數十年來的最高點。新興的無給薪實習職,成了多數社會新鮮人的第一份工作。二十來歲的人大約有四分之一失業,另外四分之一則是打工族。就算擁有全職工作,工資在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,比1970年代同世代的年輕人還要低。 每一天,我都會碰到一些二十幾歲的輔導對象,對「二十世代是人生黃金時期」的說法,他們覺得是天大的謊言。別人都以為替年輕人做心理治療,可以聽到他們無憂無慮描述所經歷的冒險與災難,的確是有;然而每當關起門後,他們總會開始向我吐苦水: .我覺得自己好像漂流在大海中。看起來我可以游向任何一個方向,但四周都看不到陸地,我實在不知道該往哪裡游。 .我覺得自己就是得不斷嘗試,試到成功為止。 .我怎麼也沒想到,自己居然會每天在辦公室的廁所裡哭泣。 .二十幾歲這些年,我學會以全新的角度看待時間:有一大堆時間可以利用,但也有一大堆事必須發生。 .我姊姊三十五歲了,還是單身;我怕自己也會變得跟她一樣。 .我巴不得趕緊過完二十幾歲。 .我可不希望到了三十歲還在這裡做治療。 .昨晚禱告時,我祈求生命中至少有一件事可以帶給我確定的感覺。 美國有五千萬人口正值二十至二十九歲的世代,他們大多數都有著史無前例的強烈不確定感。他們多半不知道未來二年或十年後,自己可以做些什麼、會住到哪裡、會和哪些人交往。他們不知道何時能夠開心,或是有能力付清帳單;他們不知道該做攝影師、律師、設計師還是銀行家;他們無法確知要多久才能找到真命天子(女)──還得再約會幾次?或是要等上好多年?他們擔心自己成不了家,也擔心婚姻無法長久。簡言之,他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有美好的人生,也不知道要做些什麼。 不確定感使人焦慮,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只好藉由其他事麻痺自己。像凱特這樣的二十歲世代難免受到影響、甚至變相的鼓勵,於是他們選擇逃避、甘於當一名「半成人族」、閉上雙眼、期許好事降臨。 有句俗諺是這麼說的:「希望是很好的早餐,卻是糟糕的晚餐。」雖然心存期望對多數抑鬱的二十世代來說是件好事,可以激勵他們起床面對新的一天;然而,到了一天結束之際,光靠著樂觀是不夠的。因為過完了這十年,大多數人要的不只是逃離現實。 我之所以這麼清楚,不只是因為我正在輔導二十世代、時常聆聽他們辛苦奮鬥的經歷;主要是因為那些最早的「半成人族」、如今已經三、四十歲的客戶,他們後悔自己在二十歲時沒有嘗試不一樣的事。我在他們身上見識到真正的心痛:當你發現到人生不會累積時的那種錐心之痛。有人鼓吹,三十歲就是新的二十歲;但不管是否與退化有關,總而言之,無論從工作與愛情、大腦與身體看,四十歲絕對不是新的三十歲。 許多二十世代都以為,過了三十歲人生就會很快上軌道,或許可能如此,但它依舊是不一樣的人生呀!我們以為,二十幾歲沒發生的事,到了三十歲就有可能水到渠成。我們認為,現在不做決定,以後再做的話選擇更多;然而,不做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。 當大部分事情都留到三十歲以後再開始進行:結婚、選擇定居城市、賺錢、買房子、享受人生、唸研究所、創業、升官加薪、儲備小孩的教育基金與自己的退休金、在幾年內趕緊生出兩三個小孩,那麼三十歲的壓力會非常大!何況,這些事大部分是互相衝突的,而且開始有研究指出,要在三十歲這十年全部達成更是困難。 人生並非在三十歲結束,但過了三十,的確會有明顯不一樣的感受。二十幾歲享受隨性換工作的自由,但到了三十歲,如此零亂的履歷不僅難堪而且不值得雇主信任。有了第一次的美好約會後,不會像以前滿腦子有著「真命天子(女)」的浪漫遐想,取而代之的是「我們多快可以結婚」、「孩子何時會出生」的計算式。 當然,許多三十歲世代結了婚生了子,並可能在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出現人生新的目標與意義。不過,有人可能到了三十歲卻有著深沉且心痛的悔恨:知道自己難以提供孩子所需要的;生不出孩子或因維持家庭而心力交瘁;體認到孩子上大學時自己已屆六十歲,等孩子結婚時自己可能七十歲了;清楚知道自己可能無法活著見到孫子出生。 許多父母像凱特的爸媽一樣,處心積慮不讓孩子經驗到自己碰過的中年危機──當年太早定下來的悔恨;然而,這些父母並不知道,另一種全新的中年危機正等著他們的孩子。千禧年後的新中年危機之所以出現,是因為我們忙著體驗生活,不願錯過任何事,反而令自己錯失一些極為重要的事物。到了中年才發現,延遲做某些事結果並不一定比較好。我見過太多聰明、個性好的三、四十歲中年人,或多或少後悔太晚才開始自己的人生。當他們坐在我的辦公室裡,對著自己和我回顧二十幾歲生涯時,不禁會問:「我當時在做什麼呀?到底在想些什麼?」 幾乎在所有的發展過程裡,都有所謂的「關鍵時期」;在這段時期內,我們已準備妥當要成長或改變,只需暴露在適當的環境下,就能產生驚人的轉變。像小孩在五歲前聽到的各種語言,都能輕而易舉學會。這些關鍵時期就是機會的窗口,此時的學習尤其快速。一旦錯過,學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。 二十世代,正是成年生涯的關鍵時期。 這十年,是我們最容易開始自己理想人生的關鍵期。不論我們做了什麼,二十到二十九歲就是個轉捩點,一個大重整的機會;這段期間經歷的所有事,將大大影響我們未來的成年生活。 我的一位同事喜歡把二十世代比喻成飛機:一架從紐約市飛往西岸的飛機。剛起飛時只要一丁點的航道修正,就能決定是要降落在聖地牙哥還是西雅圖。然而,若等飛機快到聖地牙哥時才讓它改飛西北邊的西雅圖,則必須多繞一大圈才到得了。 同樣地,二十幾歲時,一丁點的異動就可以大幅改變我們三十歲以後所在的位置。雖說二十歲的世代形同在高空中飛行,隨時有亂流;但只要懂得航行技巧,就算一次改變一點點,我們還是可以比其他人生階段更加前進一些、更快一點。何況這十年的時間非常關鍵,此時我們所做以及沒做的事,都會對未來幾年、甚至幾十年造成深遠的影響。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出發吧!事不宜遲! 書籍資料 書名:20世代,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:你以為時間還很多,但有些決定不能拖 作者:梅格.潔伊(Meg Jay, PhD) 發行日期:2012年10月30日 出版社:就是創意 梅格.潔伊博士 是名臨床心理學家,成人發展是她的強項,尤其以二十世代為主。她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,取得臨床心理學及性別研究雙博士學位。潔伊博士目前在維吉尼亞大學擔任臨床助理教授,同時也在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執業。 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KBlogArticle.aspx?ID=2723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支持小惡魔 BTC : 19tn3RnCuwZVukXAwyhDWZD4uBgUZoGJPx LTC : LTFa17pSvvoe3aU5jbmfcmEpo1xuGa9XeA 知識跟八卦一樣,越多人知道越有價值;知識最好的備份方法,散播! 藍色小惡魔(林永傑): 臉書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[編輯文章 5 次, 最後修改: jieh 於 2014/5/3 上午 01:01:04] |
|||
|